多元宇宙为何大行其道?

原标题:多元宇宙为何大行其道?

最近香港电视剧「940920」的多元宇宙剧情,引起不少网民议论。事实上,多元宇宙概念在近年的电影愈加流行,特别是荷里活的超级英雄电影,不同时空的相同角色与故事线交错,造就出复杂的烧脑剧情,究竟这股潮流是因何而起?

长久以来,人类就善于幻想在现世以外,存在着另一个世界,不论是天堂、地狱还是希腊神祇居住的奥林匹斯山,但这些概念都有别于多元宇宙—— 即我们身处的宇宙以外,存在另一个相似的平行时空,甚至有另一个自己。

与外星人对战的「香港骑士」

1934 年美国著名科幻小说杂志Astounding Stories刊登的短篇作品Sidewise in Time,由小说家Murray Leinster 撰写,被公认为史上首部构思平行时空的作品之一。但更多作家的灵感来源,可能源于1957 年量子物理学家Hugh Everett 博士论文提出的「多世界诠释」(Many-worlds interpretation),此主张被当时的科学界排挤,使其放弃学术生涯,但意念却辗转刊登于1976 年科幻小说杂志Analog,受到科幻小说作家与读者追捧。

展开全文

起初,多元宇宙只见于小众的科幻作品,其中电影或漫画更流行以「次元」(dimension)概念作解释包装。例子之一是1984 年的美国科幻Cult 片「天生爱神」(The Adventures of Buckaroo Banzai Across the 8th Dimension),故事讲述日美混血主角Dr. Buckaroo Banzai 与所属乐队「香港骑士」(The Hong Kong Cavaliers),力图阻止来自第8 度空间的外星人返回母星。

1990 年代,科学期刊愈来愈乐于探讨多元宇宙假说,为作家提供更多创作基础。宇宙学家George Ellis 在学术期刊Scientific American 回顾指出:「许多科学家开始宣称,我们视野以外还有数百万个宇宙,每个都存在自己的物理定律,可统称为多元宇宙。」物理学家Max Tegmark 还推论,多元宇宙可划分为4 个层次,每种宇宙都与我们世界迥然不同。

此后,多元宇宙开始在主流影视作品流行起来,如2001 年李连杰主演的动作片「宇宙追缉令」(The One)、2009 年的「星际迷航」(Star Trek)、2016 年日本动画家新海诚作品「你的名字。」等,但真正让这个物理学假说大行其道者,必然是Marvel 系列电影,以此重构旗下经典漫画角色与故事。

无限扩张的Marvel 电影宇宙

起初,Marvel 的成功之道,在于是把旗下不同漫画角色,汇聚到一个共同宇宙(shared universe),通过将各种经典漫画角色与故事置于相同时空,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。经营10 多年的「Marvel 电影宇宙」(MCU),以2019 年「复仇者联盟4:终局之战」(Avengers: Endgame)达到巅峰,票房收入累计超过27 亿美元。其他品牌都尝试复制这套共同宇宙公式,较引起国际注意者是竞争对手的「DC 扩展宇宙」(DCEU)。

不过,种种迹象显示,随着共同宇宙的市场吸引力减弱,编剧开始利用多元宇宙,为经典角色与故事开创更多可能。2021 年Marvel 电影「蜘蛛侠:不战无归」(Spider-Man: No Way Home)就是以多元宇宙概念作串连,使三代电影版蜘蛛侠与奸角聚首,满足历代蜘蛛侠拥趸胃口,意外创下18 亿美元票房纪录。今年上映的「奇异博士2:失控多元宇宙」(Doctor Strange in the Multiverse of Madness)更是开宗明义以多元宇宙为卖点,从预告可见另一时空中、不同性格设定的奇异博士。

竞争对手DC 不甘示弱,将开创DC 多元宇宙,让故事衍生其他产品,创造更多跨界和续集可能。DC Films 总裁Walter Hamada 曾受访声言,相信观众足够成熟明白多元宇宙,「只要我们拍出好电影,他们便会接受」。最近DC 就开创3 个不同版本的蝙蝠侠,由3 位不同演员演绎,明年公映的「闪电侠」(The Flash)同样以多元宇宙推进剧情。

不管你是不是Marvel 或DC 迷,超级英雄电影的白热化竞争,已使多元宇宙概念植入全球流行文化,由小众科幻迷挂在嘴边的抽象观念,成为主流观众所明白、编剧又乐于运用的意念,为主流电影或电视剧带来更多可能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责任编辑:

标签: